近日,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典亮生活”乡村振兴法治实践团前往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走近岗上袁村、大郭村和赵光村三村,与撮镇镇党委秦勇书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将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运用到当地矛盾纠纷化解的想法,并联合三村村委会,积极组织和开展以“送法入村,‘典’亮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民法典普及宣传的活动,在实践调研中促进当地法治乡村建设。
调研撮城社区:“三治融合”多元纠纷治理机制
实践团成员抵达肥东县撮镇社区居委会时,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间设施完备、文化墙装饰着各种活动照片的“三人小组”工作室。彼时,工作室内正在进行社区留守儿童的个案工作。
“‘三人小组’是我们社区一项特色的纠纷化解举措,它的成员都是群众里面有声望、有影响力的人,主要职责就是当好调解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据秦勇书记介绍,撮城社区“三人小组”在日常工作中突出重点纠纷隐患摸排,积极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以及土地纠纷等,践行“小事不出组”的工作宗旨。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针对目前复杂多样的乡村纠纷,撮城社区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体系:鼓励把群众能够自己解决的纠纷交给群众;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感动社区”榜样人物,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同时发挥法律在群众纠纷中的兜底作用,将“三治”合力,共同化解社区的矛盾纠纷。
当谈到《民法典》在社区纠纷发挥的作用,秦勇主任说道,“自从民法典颁布以来,我们每年都在社区通过发放民法典、开展讲座、走进家中宣讲等方式对民法典进行宣传。”并在访谈结束后,带团队去往去年发生土地纠纷的村民王先生住所。
“叔叔,你去年发生的土地纠纷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啊?”
“事情是这样的,同村的陈某建蔬菜大棚,占到了我的土地上,我肯定不让啊,就这样协商、村委调解一直闹了一年,最后请了外面懂法的人,向我们两个讲了一下《民法典》土地使用制度,重新划分了土地边界,一直到今年才结束。”
秦勇主任表示:“《民法典》在我们社区起着是大框架的作用,任何形式的处理方式都会在民法典的大框考虑下在进行有效调解。所以我们要不断普法宣传,还要着重普民法。”
听真声音:奔赴“第一线”,察民法典实情
在组织开展“送民法典下乡”的系列活动前,实践团本着“凡事预则立”的做事态度,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深入走访了大郭村和岗上袁村两村。通过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面对纠纷的解决途径、对民法典的认知情况。对于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实践团成员将问题口语化,采用问答的形式完成问卷。
“民法典啊,就是法律嘛,只要能给我们百姓带来好处的就是好法。”“我们邻里关系好得很,也不会和别人有冲突,不会用到民法典。”“……”通过问卷调查开展,实践团发现:经过撮城社区长期的民法典宣传开展,村民对民法典具备一定的认知,也知道在矛盾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寻求法律的帮助。但多数村民都将民法典与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混为一谈,对具体的民法典知识也缺乏一定的了解。
以案释“典”:让民法典入村更沾“乡味”
基于实践团队的调研情况,团队成员联合岗上袁村、大郭村和赵光村三村村委会,开展“送法入村,‘典’亮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民法典普及宣讲的活动。
实践团将民法典知识进行加工和选择,重点普及《土地承包使用权》、《婚姻家庭编》、《借贷合同》等贴合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法典内容,向村民发放事前制作的民法典绘册,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向普通百姓传播看得懂、愿意看的信息。同时实践团深入到文化广场、村里的商户乃至村民家门口,将大街小巷化作乡村普法的课堂,引导村民学会运用民法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实地入户宣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村民对民法典知识的热情和渴望。经过实践团的一步步讲解,看到乡民从眉头紧锁到恍然大悟的神情变化,更加坚定了团队挨家挨户普及民法典的决心。
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在本次撮城社区的调研活动中,实践图成员团队深入基层,与干部对话,与民众交流、不仅让民法典走到村民身边、走进村民心里,也拉近了当代青年的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在乡村一线激扬青春,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撰稿:吴娟 李娜 摄影:郑天韧 审核: 钱 敏)
下一条:法学院学子暑期赴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全市行政败诉案件情况调研
【关闭】